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,《清嘉录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,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,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。

冬至,又称日短至、冬节、亚岁、拜冬等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我国古代一些地方的人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,一些地方民间有在“八节”拜神祭祖的习俗。

冬节盛于唐宋。宋朝以后,冬至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兴盛。明、清两代的冬至日,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,谓“冬至郊天”。民间在冬至有祭祖、宴饮等习俗。现今,很多地区仍保持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,如岭南、江浙、闽南一带,在冬至这天要过节庆贺。

冬至节,先泰时期,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,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,同时也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,所谓“年终有所归宿”。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,冬至又被称为“亚岁”、“小年”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冬至一到,新年就在眼前,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。